历史
新笔趣阁 > 都市言情 > 草原有条月牙河 > 第24章 小老师与淘学生

第24章 小老师与淘学生(2 / 2)

和当时其他农村小学的土房相比,月牙河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算是比较好的了。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上处于城郊会有些偏饭,最关键的是在前几年修缮小学时,白哈达等人通过关系,寻求孔雀屏草原的一些牧场主给予了赞助。其中,在包巴音牵线搭桥下,桂丽丝嘎查的鲍石头立即带头响应,一下子就捐了十只大绵羊啊,而且还帮忙联系其他牧点进行捐赠。所以,月牙河人对鲍石头格外尊重,这方面是重要的原因。

在一间相对明亮的教室内,坐着十几个学生,从个头儿上看得出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。有男有女、有高有矮、有瘦——无胖。老师也不胖。身材瘦瘦的、二十左右岁的小男老师在给学生上课。他头发有些长,留着三七开大分头,如此一来人就显得更消瘦了,可能是头发把营养都争夺过去了。他正在教学生《汉语文》,教材是从汉族地区小学借鉴而来的。

这堂课是古诗课,小男老师教的是一首唐诗《锄禾》。一位坐在最前排靠边儿、瞅着有八九岁样子的小男孩站起来,用并不太标准的汉语问道:“老师,你说是‘糖吃’,那它甜吗?”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,这位学生一时抓耳挠腮,不明白自己哪儿出了毛病。

小男老师当时就被气笑了,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:

“是‘唐诗’,不是‘糖吃’!这个‘唐’是指一个朝代,是评书里讲的《隋唐演义》的唐朝人写的古诗,不是你吃的那个‘糖’。你坐下!”

同学们又是一阵哄笑。夹杂着“馋死算了”“就长了个吃心眼儿”“你家那么穷,见过糖吗”的挖苦……

这位留着分头小老师叫袁振富。这位“好吃”的学生就是“淘气的孩子”——阿来夫。

…………

袁振富的父母老家本是红楼市春州县太和乡,居住在“因河而兴”的村庄,叫河兴村。过去家境殷实,后由于得罪了江湖上的“人物”,便举家搬迁到外地,据说还改了姓氏,过着几乎是“隐姓埋名”的生活。袁振富的父亲学业有成,毕业后与同班同学成婚,并选择当了下乡知青,没想到阴差阳错被分到了红楼市。因为夫妻二人都有知识、有文化,便留在红楼市里当了老师。二人扎根在名为“第二故乡”实为“第一故乡”的红楼市,立志教书育人、启智兴国。按父母遗言,让袁振富必须争取当一名老师,鼓励他相信一切都会过去,改造学生的灵魂、人类的灵魂是顶顶重要的职责,一定要当个好老师。

父母去世那一年,袁振富刚刚12岁。在这个叫红楼的城市里,他没有一个亲人。是父母过去的同事们在悄悄地资助、照顾,他才没有流落街头、乞讨为生。就算这样,袁振富都没有回到父母的“老家”春州县去寻求亲戚的帮助。或许,他的那些亲戚们,甚至都不知道同一个世界里还有一个叫“袁振富”的人。

点击收藏发布页 不迷路
最新小说: 开局十二符咒,我什么都不缺了! 正义不会迟到,因为老子就是正义 被黑道千金霸凌,我京少身份曝光 圣王令 铁血外交官,我就霸道亿点怎么了 玄学大佬从继承道观开始发家 青云红颜 替嫁新妻:裴少,今天离婚吗 下乡年代:我和那些女知青的故事 都市强龙